吴 丹
“吃饭的收十块,去医院看病的先收三十。你说说停车后要去干啥,我大概就能估摸出你要停多长时间了。”
这种场景,车主们大多都不陌生。好不容易在路边找到一个空位,车还没停好,不知从哪儿就钻出来个收费员,一伸手,一张嘴,动辄十几二十块。
仔细打量一下眼前的收费员,有时是统一黄色马甲着装,有时又是蓝色制服;再看看路两边,很少能一眼瞅见收费标准的立牌,怎么收,收多少,往往只凭一句话。跟他较劲吧,担心人走后车辆被划;不跟他纠结吧,没准就真当了“冤大头”多交了钱,甚至干脆是遇上了一位“李鬼”,交了费照样可能吃罚单。
面对真假收费员,我们该如何分辨?所收取的停车费究竟合理与否,是被一些人中饱私囊,还是真的用在了城市建设上?
为了算清停车收费的糊涂账,去年12月26日起,北京4086个路侧停车位启动了电子收费试点,一句话解释就是:交多少钱收费员说了不算,由电子平台统一计算。原则上也不再收取现金,而是采用支付宝、微信、市政交通一卡通卡、电子不停车收费卡(ETC)、银行卡5种电子支付方式。
一点小改进,往往预示着未来这一领域将发生巨大改变。停车收费的电子化,提高了效率,便利了收费双方,标志着停车收费领域开始进入“不用找零不用现金”时代。也提高了收费透明度,让真假收费员不能再将公共资源拿出来低价销售、雁过拔毛损公肥私,真正做到“人钱分离”。更值得关注的核心优势是,通过统一平台记录下城市的停车数量、时段等各种数据信息,能为政府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事实上,除了路边停车收费走向电子化,基于新兴技术手段的智慧停车系统,正在引发一场“蝴蝶效应”——良好的停车体验和更高的停车效率,将会推动停车场所依附业态的良性发展。比如,通过大数据计算,医院停车场景的效率提升,能进一步缩短病患就诊时间;通过车牌识别技术能区别业主、非业主,提升小区安保系数。
从智慧停车这一个小幸福延伸开去,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将迎来令人惊喜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