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甘肃临夏:扶起“志”与“智” 告别“等靠要”

发表时间:2017-12-27 10:51:11

字号:A-AA+

在母亲和妻子眼里,28岁的小伙子马哈格在过去的一年里,终于成长为家里真正的“掌柜的”。

“从年初开始到现在,一直忙得没有消停过,开着车贩水果、贩蔬菜,这几天从兰州拉花生到我们市上搞批发。”看到丈夫忙起了正事,马热哈麦一脸欣慰,“这样的日子才越过越有奔头儿”。

马哈格一家住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折桥镇慈王村,21岁那年,马哈格的父亲去世,留给他的只有一院破旧的土坯房和一家之主的重任。年轻的马哈格少不更事,成家之后并未立业。虽然有开货车的手艺,在市里一家运输企业上班,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平时闲逛的时间比工作的时间还多。

“一年到头给家里拿不回几个钱,关键是不好好干,闲了就去打麻将。”马热哈麦劝说丈夫多次,但始终改变不了他“得过且过”的心态,更无法改变家里“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现状。

马哈格这样的生活心态,在临夏市的贫困户中并不少见。“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部分贫困家庭存在因思想落后、子女不孝、家庭不睦,个别贫困群众存在因不思进取、不务正业、游手好闲而致贫返贫的现象。”临夏州委常委、临夏市委书记曹正民说,通过深入分析,临夏市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针对贫困户中存在思想落后、因循守旧、有“等、靠、要”心理、缺乏吃苦耐劳精神等13种情况提出“以德扶贫”的理念。

在具体工作中,临夏市坚持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双管齐下,通过突出党建引领、加强政策宣讲、破除陋习,细化“扶德、扶志、扶智”三扶并举的精准帮扶途径,因户施策、因人施法,把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作为精准扶贫的发力点和落脚点,带贫困群众走出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慈王村党支部书记张明告诉记者,为了帮助马哈格等脱贫内生动力不足的家庭早日脱贫,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全力配合,安排每户“以德扶贫”家庭由一名包村领导、一名驻村工作队队员、一名村两委干部、一名社长、一名党员代表同时联系帮扶,从而形成“五位一体”的帮扶工作机制,落实帮扶责任到人。

2016年底,在各级帮扶干部的反复劝说下,马哈格动心了,他申请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跟哥哥一起合买了一辆货车跑起了运输。

“市委书记那么忙,还操心我一家子脱贫的事情,再不好好干,就说不过去了。”2016年以来,曹正民三顾马哈格家,与村里的干部一起对他晓之以理,并将他家列入危旧房改造户,马哈格终于下决心凭自己的双手带家人摆脱贫困。

人心思变改贫颜。2017年6月,三间崭新的砖混房屋在马哈格家院子西边盖了起来。看到了新变化的马哈格脱贫信心更足了,在帮扶单位的资助下,他拿出自己跑运输挣来的钱,又在院子东边盖了三间房,并把家里的大门、院墙翻修一新。

“这一年跑下来,挣个5万块钱没问题。”告别破旧土坯房,住进新房子,让马哈格一家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变化,“眼看着村里家家户户都在奔小康,我年纪轻轻的更不能拖后腿了,今年必须脱贫!”

在扶德扶志的同时,临夏市把教育扶智、技能扶智作为拔穷根、摘穷帽的治本之策,建立农村学校政策倾斜机制,建立健全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近3年来,累计落实中职助学金、减免学费达1000万元以上。通过在“雨露计划”及短期技能培训中设置月嫂、保安、家政服务、电工电焊、牛肉拉面等项目,大力开展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全市共举办各类精准扶贫培训班25期,受训结业6000人次贫困户劳动力。

在此基础上,临夏市着眼带动群众自我发展,探索出了“干部群众同入股,只有群众分红利”的帮助式帮扶模式、“企业联农户建基地”带动式精准扶贫模式、“合作社建基地、聚资金、育市场,推动贫困户共同发展”的推动式精准扶贫模式、“干部亲情结对、社会有识之士参与”的社会化帮扶模式和“部分用工岗位优先招聘贫困户”的就业式帮扶模式5种精准扶贫新模式,有效帮助了贫困群众就近就业、防范风险、持续稳定增收。

曹正民介绍说,近4年来,临夏市累计减贫2.4万人,2016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11266元,位居甘肃省58个片区贫困县前列。2017年底,全市所有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标准出列,贫困人口规模下降至361户137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6%,县级7项脱贫指标将可全部达标。经济日报记者 陈发明

关键词: 临夏 甘肃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发请注明本文链接: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 | 责任编辑:

• 最热新闻 •

• 每日推荐 •